《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文中“水煮”指的是汤剂,包括外洗剂。“膏煎”则是指膏剂。这段记载说明,药物种类功效不同,剂型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水煎,有的则适合做成膏煎剂。对于汤剂,内、外、妇、儿各科都可用,急性病和慢性病也会用到,既可治标又可治本,是目前最为应用广泛的中药剂型之一。膏剂有外用、内服两种。膏剂包括煎膏(即膏滋)、流浸膏、浸膏、软膏、硬膏等。
现代所谓的膏方一般指内服膏方。膏方具有营养方补、治疗和预防等协助作用,是中华医学的瑰宝。膏方是用药食同源的原料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其他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由汤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用以内服。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
膏方与汤药有什么不同之处?
功效不同。膏方的作用温和、更持久,并有较好的滋补效果,中医称之为“缓图”。古人曾经说过“一勺膏滋等于十汤药”,相比中药汤剂,更像一个大的生物系统,环环相扣,让可能产生偏性的药物更温和无害,让药物的有效性更贴合个人体质,对身体调理的层次更加全面与深入。急症患者往往会首选汤剂治疗,选用膏方来治疗慢性疾病,调理虚损、亚健康,益智,养生保健等。
品种和重量不同。一般来说,汤剂的药味多在16味药以下。膏方往往使用多达30至50味药材,一料药可重达几千克。正因为其药味品种多,经过有经验的医生组方,更适合慢性病病情复杂、虚实夹杂的情况。
口感不同。汤剂需服用的药液量较多,口感和味道也不大好,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儿童。 膏方则口感甘甜、滋润,易于服用。这是因为膏方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一定量的辅料,如饴糖、蜂蜜、东阿阿胶等,既能增加口感,又有健脾缓急的作用,对长期需调理的患者及儿童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工艺不同。膏方的加工特别讲究:药材道地;煎煮时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把握好煎煮时间的长短;入胶时要认真掌握火候;加糖加蜜前要先炼糖、炼蜜,炼糖、炼蜜要掌握好火候;收膏时要把握好老嫩程度,太嫩不宜贮存,太老则不便服用。因此,只有资深的专业药师才能煎膏。
镇江市中医院的膏方煎熬操作流程严密,每道工艺都有两人现场把关,配方后需经过仔细校对才能投料。两人同时投料,互相监督,最后收膏由资深药师把关。另外,在煎制膏方的每道程序都严格核对患者姓名,确保药品不会“张冠李戴”。煎熬一份膏方要经过9道工序。 膏方在加工过程中,贵重药品均采用单料加工,通过传统道地的提取和处理,与片剂、丸剂等中成药相比,具有药物浓度高、易吸收的特点。而中药汤剂的配方基本为中药饮片,只需加入适量水后煎煮即可,一般不需要加入额外的辅料。
价格不同。传统的个性化膏方,一料是两个月左右的服用量,而中药汤剂是开几剂就服用几剂,所以价格也会有所不同。由于服用时间长短不同,开一次中药汤剂比开一料膏方要便宜。膏方的处方较大,含有的药物更多。根据个体的差异可能会添加一些名贵中药材,所以开一料膏方的价格自然高于饮片。
(来源:2024年11月26日《京江晚报》慢周刊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