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 耿飞
带状疱疹作为一种皮肤疾病,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最早可见于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则首次命名,称之为“蛇串疮”,并对该病的发病特点、病程演变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后来清代医学家吴谦的《医宗金鉴》称之为缠腰火丹。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这种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只有人类是其宿主。带状疱疹病毒首次感染时通常导致水痘,随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特别是背根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年老、疲劳、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传播至皮肤,引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常见的并发症,即患者在疱疹消退后,在原皮损区仍持续出现疼痛的现象,以持续性的神经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的疼痛感觉包括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病治疗方面展现了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和显著的疗效。以下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几种综合方法:
普通针刺:主要选取局部阿是穴(即疼痛最明显点)、夹脊穴(与疱疹分布相对应的脊柱两侧穴位)、合谷、曲池、足三里等远端穴位。根据中医辨证,可加减选用肝俞、胆俞、太冲等穴位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
围刺治疗:选穴病变区域及周围皮区,局部密集型针刺方法,以更直接地作用于受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和炎症物质的吸收,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疼痛、麻木症状。
火针疗法:刺入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温通气血、祛邪外出的目的。
刺络放血:选穴病变部位、阿是穴及夹脊穴,在病灶周围上下左右多次点刺,使之出血,立即于局部拔罐,利用负压作用进一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艾灸:选用艾条或艾炷,在疼痛区域进行温和灸或回旋灸,隔姜灸亦可,每次20~3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通过艾灸,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效用。
耳穴疗法:取耳廓上的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等穴位,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3天更换一次,每日按压数次,以耳部微热微痛为度,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疼痛。
在综合治疗中,针刺、围刺、刺络放血、拔罐、温针灸、隔姜灸等方法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灵活组合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康复。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挤压,以免加重感染或疼痛。
(来源:2024年10月8日《京江晚报》慢周刊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