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 徐利飞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据调查,中国每年有200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其中70%-80%的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每位患者都无法避开早期卧床。然而,不正确的卧位姿势会诱发加重痉挛,从而引起关节挛缩,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加重。因此,对偏瘫患者及早进行良肢位摆放,可改善肢体功能缺失、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经调查发现,经过良肢位摆放的患者,在后期康复治疗中,患侧肢体在被动活动时的疼痛感减轻,能更快进入接受康复治疗的角色,对康复的抵触心理大大减轻。
良肢位摆放的
目的是什么?
良肢位摆放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为后期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致残率。早期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预防继发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可有效预防肌萎缩、关节挛缩、足内翻、肩关节的半脱位等。
良肢位摆放的时机
临床研究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其原发性神经损伤未出现加重,即可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介入良肢位摆放,具体摆放体位如下:
2.健侧卧位。
头:垫一拳高软枕。
肩:患侧肩胛骨置于前伸位。
上肢:放置胸前枕头上,与躯干呈90°,肘伸直、腕中立、手指伸直位,掌心朝下,避免腕关节悬空。
髋:患侧下肢全置于枕头上,髋前屈约90°、稍内旋(呈迈步状)。
膝:患侧膝微屈,防止下肢伸肌痉挛。
踝:患侧踝稍背屈,防止足下垂(足勿悬空)。
3.患侧卧位。
头:枕与肩同高,头稍前屈。
背:背部放一软枕,健侧稍后倾。
肩:患侧肩胛骨置于前伸位,前屈90°。
肘:患侧肘伸直。
手:手指伸直,掌心朝上,避免腕关节悬空。
下肢:两腿间放一枕头,与髋同高(呈迈步状),切勿压迫患侧下肢。
良肢位摆放注意事项
摆放肢体时绝对不能拖拉拽患侧肢体,尤其是肩关节。体位摆放训练时室内温度适宜,因温度太低易使肌张力增高。良肢位的摆放要定时变换体位,定时翻身,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患侧腕及手指充分打开放松,不在手中抓握物品。足底不要放置任何东西。
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康复训练的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应强度适中,不宜过度,以免造成患者过度疲劳。良肢位摆放能不同程度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减轻一定经济及照护负担,也为患者早日重塑信心、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来源:2024年5月14日《京江晚报》慢周刊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