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论睡眠养生
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镇江市名中医 陆素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主静,阳主动,阴阳对立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
现代睡眠学认为,人的睡眠是由觉醒系统、睡眠恒定系统、生理时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要使睡眠得以发生,觉醒系统的活动首先减弱,睡眠恒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使进入睡眠;觉醒系统活动增加,睡眠恒定系统作用减弱,人就觉醒了;生理时钟平衡这两个系统。这与中医阴阳学说、“子午流注”理论异曲同工。《黄帝内经》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觉醒系统属阳,睡眠恒定系统属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人起床活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人上床休息。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阴阳调和,故昼精而夜寐,夜晚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白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需要在23点之前进入深睡眠状态理论不谋而合。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肝主血”,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阳。“合阳”时间则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午时又是心经循行的时间,“心主神明”,中午小寐可缓解紧张,有效地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延缓衰老,达到养心的目的。有两种人特别需要午睡,一种是很晚上床睡觉的人,另一种是早睡早起的人。
睡午觉还有几个注意事项:天气再热也要在肚子上盖一点东西;不要在有穿堂风的地方休息;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午休不要坐着或趴在桌子上睡,午休姿势应该是舒服地躺下,平卧或侧卧,最好的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此外,午睡对经常失眠者不可取。
(摘自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