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睡眠——第三项健康标准
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 市名中医 陆素琴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觉主行动—让觉主睡饱”。有统计显示,我国各类睡眠障碍者占38.2%,高于世界27%的比例,睡眠正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问题。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要求,也是人体自我修复的必要过程,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是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外的第三项健康标准。
广义的睡眠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后者包括睡眠行走、睡眠惊恐、不宁腿综合征等。其中,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入睡困难,即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即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且<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失眠按病因可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CBT-I不仅起效快,因其疗效持久而要求在失眠治疗全程中保持干预。除心理行为治疗之外的其他非药物治疗,如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等,均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此外,传统中医学治疗失眠的历史悠久,其辨证治疗、疗效稳定等特点,成为现代治疗失眠症的三驾马车之一。
总之,患者要在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失眠治疗的总体目标。 (摘自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