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煎煮取汁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应范围
应用不同的中药煎汁足浴, 具有广泛适应证: 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征、神经衰弱; 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下肢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趾甲炎、湿疹足癣、足趾变形、下肢静脉曲张; 风湿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肥胖症; 胃下垂、便秘等胃肠道疾病; 糖尿病、脑萎缩、老年痴呆症。还可用于美容、除斑。
禁忌证
1.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因为中药足浴可能会刺激到妇女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2.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的人,如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等。
3.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很不稳定,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应,使病情复杂化。
4.一些急性的传染病、急性的中毒、外科急症的患者,如外伤、骨折、烧伤、穿孔、大出血等,因此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时机。
5.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的人,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之中时。
6.足部疾病者 。
评估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病情、既往病史、发病部位、伴随症状及局部皮肤情况。
2.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合作程度,告知其操作的目的和配合要点以及使用药物的作用等,取得合作。
3.病室的温度、环境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
准备用物
水壶、水温计、足浴盆、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毛巾、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等物。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
3.将药液倒入足浴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刻度,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温度40-45℃,调节时间30分钟, 足浴过程中注意水温不可过低,防止受凉。
4.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局部皮肤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检查药液的温度,温度过低时应给予调节温度。
5.足浴完毕,协助患者清洁并擦干皮肤。
6.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8.整理用物,进行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效果评价
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操作的目的、积极配合。
2.关心病人,注意保暖,维护隐私。
3. 病人感觉舒适,局部无烫伤,被服、床单元无潮湿。
注意事项
1.进行中药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2.中药足浴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3.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
4.中药足浴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
5.中药足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
6.在进行中药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
7.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足部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中药足浴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考核日期 考核者 2012年5月14日修订
|
| 姓名 |
|
|
|
|
流程 | 评 分 标 准 | 分值 |
|
|
|
|
评估 (10分) | 3.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病情、既往病史、发病部位、 伴随症状及局部皮肤情况。 4.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合作程度,告知其操作 的目的和配合要点以及使用药物的作用等,取得合作。 3.病室的温度、环境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 | 3 4 3 |
|
|
|
|
准备 (10分) | 1. 护士: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 2.物品:水壶、水温计、足浴盆、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毛巾、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 3.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排尿,体位舒适,做好准备。 | 2 5 3 |
|
|
|
|
操 作 流 程 (60分) | 1.备齐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 3.将药液倒入足浴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刻度,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温度40-45℃,调节时间30分钟, 足浴过程中注意水温不可过低,防止受凉。 4.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局部皮肤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 检查药液的温度,温度过低时应给予调节温度。 5.足浴完毕,协助患者清洁并擦干皮肤。 6.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8.整理用物,进行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 3 3 20 10 5 3 10 3 3 |
|
|
|
|
提问 (10分) |
|
|
|
|
|
|
考核 评价 (10分) | 3. 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操作的目的、积极配合。 4. 关心病人,注意保暖,维护隐私。 5. 病人感觉舒适,局部无烫伤,被服、床单元无潮湿。 | 3 3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