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是特色疗法之一,用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对于肩颈腰腿痛、头痛、感冒、咳嗽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经常刮痧可以起到调节精气,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刮痧疗法还有未病先防、已病放变的保健作用,此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评估
一、核对医嘱。了解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二、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当前心理状态。
三、评估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信任度。
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皮肤高度过敏、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或外伤骨折处。
4、极度虚弱、消瘦者,以及囟门未合的小儿头部。
5、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用刮痧。
6、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当时不可大面积重刮。
7、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妇女经期。
8、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
9、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精神质及不合作等。
准备物品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二、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三、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四、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五、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六、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
七、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者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八、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九、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十、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
效果评价
一、患者体位是否合理、刮痧操作的熟练度。
二、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
三、预期目标取得的效果。
注意事项
1、根据中医刮痧适应范围,选择适合中医刮痧的患者,不宜超出相应范围。
2、刮痧宜饭后1—4小时内为宜,每次刮痧时间不超过15min。
3、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刮痧部位、体位,尽量将其暴露;若刮试部位不清洁,用消毒用品,如热毛巾、卫生纸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预防感染。
4、初次接受刮痧的患者,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
5、刮痧时应保持室内适合的湿度,尤其是在冬季避免伤风感冒;夏季应回避风扇,穿堂风及空调直吹刮试部位。
6、刮痧后,喝适当温开水,适度休息,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洗冷水澡。刮试后不易出痧,不可大力重刮或长时间刮试。
7、刮试时用力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刮试到局部潮红或出现痧斑、痧点为止。
8、年迈体弱、儿童、疼痛敏感的患者,使用轻手法刮试,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随时调整刮痧手法。
9、刮痧后痧斑未退,不宜在原地再次刮试出痧,一般间隔3—5天,待痧退后方可原部位刮。
10、静脉曲张或下肢易肿胀者,宜由从下向上刮,采用逆刮法,注意不要从上向下刮。